迎峰度夏进行时 | 浙能台二电:“硬核班组”奋战电煤保供路
盛夏的三门湾,热浪翻滚。浙能台二电输煤栈桥内,混合着煤粉的空气黏稠得仿佛能攥出水来。在这样的“桑拿房”里,一群保供卫士正用满是煤泥的身影诠释着责任的重量——他们就是浙能台二电燃料部机务班。成员几乎清一色从业30年以上的师傅,多年一线坚守淬炼出了精湛的技术与坚韧的作风。一起走近浙能台二电燃料部机务班,看他们如何守护输煤系统的“生命线”。
“煤泥”里滚出来的担当
近日,刚消缺回来的浙能台二电燃料机务班员们还没来得及换下工作服,缺陷警报再次响起:C8皮带尾部数根托辊断裂。如不及时更换,皮带面临着被割破的风险!班长曹峥抓起安全帽就往现场冲,身后跟着副班长应建国和主动请缨的张健松、徐吕兴和余舟华等人。
狭窄的输煤廊道里,积攒了一天的热浪裹挟着煤灰扑面而来。在皮带机的轰鸣中,班员的衣衫早被汗水浸透、被煤灰染黑。更换托辊需要蜷缩在皮带下方不足1米高的空间内作业,每一次手拉葫芦的拉动、每一枚螺栓的拆卸、每一次榔头的锤击,都是汗水的凝结。

浙能台二电机务班班员在狭小间隙内安装托辊支架。 曹峥 摄
余舟华二话不说躺进煤泥里,扳手刚碰到锈死的螺栓,黑水就灌进了袖口。“这活儿得‘接地气’!”他笑了笑,满不在乎地抹了把脸,顿时连眉毛都沾满了煤灰。张健松半蹲着身子,手里的撬棍已濒临弯曲变形,卡死的托辊纹丝不动,只能用榔头一点点砸松。“咚咚”的敲击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每砸一下,煤粉就从缝隙中簌簌落下,不一会儿就在身下堆积成小山。
两小时后,当新托辊终于转动起来时,所有人都成了“煤人”,只剩牙和眼格外醒目。工作服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口罩里积满了汗水,眼镜片上全是水雾却没法擦拭,手套里还有渗入的煤粉。

满身煤泥的检修人员正在检修间隙补充水分。 潘黎明 摄
这样的场景对他们而言已是常态。7月8日,3号煤场冲洗水管爆裂,水流裹挟着煤泥如泉涌出,颜江宾毫不犹豫上前堵住水柱,为同事争取抢修时间。等故障排除后,他的工作靴里倒出了半靴子黑水。
与缺陷赛跑的“急诊科”
对浙能台二电燃料机务班而言,“缺陷通知单”是刻不容缓的作战命令,他们早已把“当天接单、当天消缺”淬炼成了本能。
“输煤系统就是电厂的消化道,堵一刻都不行!”最考验耐心的是6月25日的C5皮带纠偏装置故障。当时正值负荷高峰,长时间检修必将影响机组发电。金崇华、沈振平、罗邦吉三人不顾高温闷热带来的不适,坚持在封闭煤场的气膜内持续工作。皮带纠偏容不得半点心急,角度要一点点调,等皮带运转几圈后再观察效果。花了近两个小时,他们才让皮带“重回正轨”,当时摘下的安全帽里满是积存的汗水。

浙能台二电检修人员正修补皮带。 罗邦吉 摄
“我们班组像医院的急诊科,病情不等人。”为兑现“当天缺陷当天清”的承诺,班组发明了“三早”工作法:早巡检发现苗头、早预判准备备件、早动手错峰作业。迎峰度夏期间,他们甚至把消缺时间精确到“分钟级”,比如必须在输煤间隙的30分钟内完成冲洗水管阀门检修或水管更换,45分钟内完成造型托辊更换等等。
扛起检修重担的“铁肩膀”
“作为班组里的‘顶梁柱’,关键时刻必须上!”即将于年底退休的张加明依旧坚守岗位,抢修期间连续放弃数个休息日。处理落煤管漏粉时,他绑着护腰在5米高的检修架上连续作业3小时,下来时却笑着说:“还能再战!”
余舟华总抢着钻最低矮的皮带空间:“我个子小,这活儿就该我干!”一次抢修中,他在不足0.8米高的空间里保持蜷缩两小时,被拉出来时双腿发麻。

浙能台二电检修人员正在检修含煤废水提升泵。 应建国 摄
副班长应建国总冲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C1B皮带被铁器撕裂需要紧急修补,他带头趴在皮带上进行硫化胶接处理。橡胶熔化的刺鼻气味让人皱眉,汗水滴在皮带上瞬间挥发,打磨时飞溅的粉尘沾满全身,如同镀上一层黑色盔甲。“活摆在这儿,我们不干谁来干?机组停不起!干好了才能睡安稳觉。”曹峥的话语朴素却直击心灵。正是这责任筑起的堤坝,扛住了热浪和疲劳的层层冲击。
他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皮带下年复一年的弯腰、扳手与螺栓的碰撞、工作服上洗不掉的煤渍。当煤泥转化为火焰,当汗水结晶成盐霜,这群煤海深处的坚守者们所书写的,不仅是输煤保供的硬核注脚,更是无数浙能台二电人在迎峰度夏中的精神底色,在高温炙烤中筑牢能源保供坚实防线的滚烫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