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风尚·在一线 | 浙能嘉电四期9号机组投产背后的浙江电建“高效密码”
本网讯 6月22日,浙能嘉兴电厂四期扩建项目9号机组正式投运,为今年迎峰度夏保供季注入强劲动能。高效投产的背后,有浙江电建团队与各参建单位一同倾尽全力的策划部署,以及无数个寒来暑往、夜以继日的协调作战。他们低调、务实地扎根于嘉电四期9号机组建设一线,尽心耕耘,终不负:电建铁军、使命必达。
下面,请随小编走进浙能嘉电四期9号机组项目,探寻其建设背后的总承包单位—浙江电建“高效密码”。

浙能嘉电四期9号机组全景图。 邹雨霖 提供
工程与数智化的融合密码
在嘉电四期9号机组建设中,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借助一场场生动的“数智工程融合记”,让科技成为工程建设的“助推器”,破解了一个个难点堵点。
腕间智联守护“生命盲区”。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常被称为“看不见的杀手”。为此,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质安处处长陈玉龙对吸收塔内的防腐作业格外重视。
出入口设置实名制人员管理闸机、塔内设置视频监控和六合一气体监测报警仪……一项项保障措施被应用于吸收塔的防腐作业管控中。其中,最令作业人员感到安心的,是那一枚佩戴在腕间的智能手环。看似小巧的装置,却如同忠实的“生命守护员”,不仅能将监测到的作业人员血氧等健康数据同步传输至服务器端,供监护人员实时查询,更具备异常报警功能,在震动提醒作业人员的同时,立即向监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推送报警信息,极大提高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效率,让高风险作业多了一份看得见的安全感。

陈玉龙向作业人员讲解智能手环的使用方法。 陈枢函 摄
云端共联破除“信息孤岛”。项目建设高峰期,0.065平方公里区域内密集布设了8座塔吊和3台履带吊。群塔作业场景下,塔吊之间若不进行密切监控,则碰撞风险较高。尽管各台塔吊都装有防撞传感器,但此前因所属单位不同,各塔吊信息无法共享。
为此,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把塔吊间“信息孤岛”这一“痛点”攻破,安装统一的塔吊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将一个个分散的数据串珠成链,接入项目智慧工地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为塔吊作业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智保障。

智慧工地系统中的群塔作业在线监测信息。 陈玉龙 提供
数智赋能破解“清淤困局”。2011年浙能嘉华建 7、8 号机组时,预留了 9 号机组专用取水隧道,因长期未用,内部淤泥堆积严重,最厚处达 3.5 米,通水流量无法满足机组运行要求。
面对仅用1个月,清除全长35米、淤积14年的隧道淤泥这一难题,国内并无相似案例可供借鉴。电建人便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合前沿科技;没有完美方案,便汇聚专家智慧,层层论证可行性。最终,团队创新性提出了“智能清淤机器人+五线大绞刀”联合作业模式,并配套大流量水泵抽排,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低风险清淤。
进度与质安的兼得密码
随着汽机底板和支柱浇筑完成,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总工施益平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关键节点——汽机基座浇筑。其中,他尤为重视的是预埋螺栓浇筑精度,它直接决定汽轮发电机组能否顺利安装,一旦出现偏差,处理难度极大,还直接影响安装工期。
传统螺栓固定方式难以避免基座浇筑过程中的整体偏位,以及模板支撑架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影响。为突破技术瓶颈,施益平与浙江电建土建专家蔡高龙展开专项攻关,提出了预埋螺栓独立固定工艺。该工艺将固定架与基座本体分离,主要受力于纵横连接架设在主厂房运转层平台上的钢梁,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基座施工对预埋螺栓精度造成不利的影响。好质量即是快进度,浇筑后的48个预埋螺栓中全部达标,无一返工。

为突破技术瓶颈,施益平与浙江电建土建专家蔡高龙展开专项攻关。 陈枢函 摄
项目建设平稳有序的背后,安全管控也是快进度的底气。主厂房上部结构混凝土模板支架区域,施工通道满铺脚手板,下方全覆盖水平安全网……目之所及的一项项安全措施,为每一位建设者筑起了坚实防线,让无形的安全感变得真实可触。

浙江电建安全员检查锅炉平台钢格栅加固情况。 张晓艳 摄
团队与团队间的协作密码
今夏“苏超”火爆出圈,每支球队“为城市荣誉而战”那股团结拼搏、勇争上游的劲令人印象深刻。在项目建设中,笔者同样看到了这股以工程投产为纽带、多方协同作战的劲。
这股劲奔涌在施工通道的调度间。2024年8月15日下午,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王旭宏先后收到两家施工单位的封路申请,且均计划在夜间使用该项目仅有的一条主通道用于施工。摆在王旭宏面前的似乎是“二选一”问题:锅炉受热面大件吊装需两台吊机协同作业,封路时间超12个小时;烟囱浇筑,需4至5小时不间断施工。两家单位都在为工程日夜鏖战,稍有调整都可能打乱整体节奏。
冷静思考后,王旭宏迅速召集相关方商量对策。经综合评估,浙江二建从大局出发,同意让出主通道保障受热面吊装。与此同时,王旭宏还在积极思考对策,当他与业主沟通,能否临时拆除围挡,开通老厂至烟囱的小路供浙江二建混凝土车辆使用,获得了业主大力支持,顺利解决了两难问题。

浙江电建嘉兴项目部王旭宏踏勘现场,解决施工通道问题。 来思哲 摄
这股劲沉淀在抽丝剥茧的查漏中。2025年5月21日的9号机组汽机房内,一支由业主、监理、总包、安装单位组成9人小队,分别拿着肥皂水的喷壶、氢气检漏仪,穿梭在氢气控制装置、发电机本体等可能存在漏点的设备间,对发电机氢气系统进行查漏。
过程中,大家实时共享排查进度,当排查到漏点后,成员们就聚在一起,展开现场“会诊”—从临时封堵到分析漏点,再到确定整改方案,形成一套“查漏-分析-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正是这种“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互补,以及各方“心往一处使”的合力攻坚,为这场抽丝剥茧的查漏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发电机氢气系统查漏小队成员拿着氢气检漏仪仔细排查各可疑漏点设备。 龚嘉沫 提供
浙能嘉电四期9号机组如同一扇窗,让大家看到,如今的浙江电建正通过创新与实践,积累着适配不同项目、契合不同需求的“解题良方”,成为一个个项目建设中破题“高效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