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油气管道筑起“安全防护网”,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1月22日,全省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召开,由浙能集团、浙江大学、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等单位股权整合)共同完成的“油气长输管道全域安全监测与防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俗地讲,这项科技成果,就是为油气管网筑起了一道可靠的“安全防护网”。从2012年开始研发至今,研发团队可以说是“十二年磨一剑”。到2022年底,这项科技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推广,承担起油气管网安全的守护责任,产生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从获奖名单看,由企业主导完成的科技成果并不多。但正是因为由企业主导,这样的科技成果更凸现出实用性,能更快地得到市场的认同,产生更快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我省率先建成的全国首个天然气智慧管网。 钱江晚报 图
三大主因威胁管道安全 靠人工巡检等费时费力
长输油气管道是国家“能源大动脉”和实施“一带一路”、能源革命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而对长输管道来说,最主要的破坏因素有三个:外部破坏、本体腐蚀和地质灾害。
外部破坏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工地施工、农田耕种、山林开荒等对管网带来的威胁,另外,打孔盗油等行为也会对管网带来破坏。
地质灾害方面,以浙江为例,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区多,一旦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有台风的破坏,这些地质灾害很容易对管道造成冲击,使管道发生断裂、变形等危险,并进一步导致断气、断油事故的发生。
管道本体的腐蚀主要是由大地内杂散的电流冲击,以及特高压线路经过地区大电流对管网的干扰、冲击造成的,尤其是特高压对管网的冲击和破坏力更大,大电流的干扰会加速管道的腐蚀。当然管道也会一定程度受到土壤的腐蚀,但就这个问题,给管网加一层涂层基本就能解决。
而要排查这些安全隐患或者找到事故点,以前主要靠人工巡检、寿命经验预测、水工保护等手段,但带来了不经济、不可靠的问题。比如,人工巡检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难以保证。即使是刚巡检过的管网,也不排除随时发生意外的可能,难免百密一疏。
研究人员进行管道外部破坏监测相关试验。 钱江晚报 提供
十二年磨一剑 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针对长输油气管道存在的安全隐患,浙能天然气运行公司早就谋划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管网构筑一张“安全防护网”。
12年前,公司就开始投入不少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安全问题。之后,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浙能天然气运行公司成立了科创中心。依托科创中心,汇聚了一批人才加盟,团队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人,其中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油气储运专业、光电信息专业、能源专业、仪器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等,大家各施所长,在研发项目上形成合力。
为了构筑这张“安全防护网”,浙能集团、浙能天然气运行公司不仅投入和汇聚了众多的技术人员,在科研经费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立项多个科技项目,也获得了国家和浙江省科技项目的支持。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攻关,研发团队突破了管道多模态数据驱动的管道外部破坏监测、自适应电流抑制的管道本体腐蚀监控、空天地信息融合的管道地质灾害预警等多项关键技术。
守护油气管网安全 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合在油气管道上的实际应用,是“油气长输管道全域安全监测与防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这一成果取得成功并快速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2021年,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监测与防护成套技术实现成功示范,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域智慧管网。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全域安全监测与防护成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先后获CAA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台(套)装备认定等。
其他省市管网公司也纷纷前来取经。到2022年底,这一科技成果获广泛应用,还支撑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了解,除了长输油气管网,这一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还进一步被推广至高中压城镇管网、水网等行业。这一科技成果节省的人力成本、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可观。
一直以来,浙能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当前,集团正以高水平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浙能,不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